浙江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廳關于(yú)印發推進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行動計劃(2021-2025年)
來(lái)源:浙江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廳近日,浙江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廳印發《浙江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廳推進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行動計劃(2021-2025年)》,要(yào / yāo)求各市、縣(市、區)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局,省文物局,廳屬各單位結合實際,認真貫徹落實,努力爲(wéi / wèi)我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作出(chū)積極貢獻。全文如下:
一(yī / yì /yí)、指導思想
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(shí)代中國(guó)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(hé / huò)習近平總書記關于(yú)浙江工作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指示批示精神,忠實踐行“八八戰略”,奮力打造“重要(yào / yāo)窗口”,圍繞“爲(wéi / wèi)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提供緻富之(zhī)路、智力之(zhī)源和(hé / huò)精神之(zhī)力”定位,緊扣發展不(bù)平衡不(bù)充分的(de)主要(yào / yāo)矛盾,以(yǐ)縮小地(dì / de)區差距、城鄉差距和(hé / huò)收入差距爲(wéi / wèi)主攻方向,以(yǐ)改革創新爲(wéi / wèi)根本動力,突出(chū)“物質富裕、精神富足”雙向發力,注重“制度創新、數字賦能”雙輪驅動,創造性系統性推進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高質量發展,讓廣大(dà)人(rén)民群衆共享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發展成果,切實提升獲得感和(hé / huò)幸福感,爲(wéi / wèi)全國(guó)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系統提供可複制可推廣的(de)“浙江經驗”。
二、發展目标
通過努力,到(dào)2025年,基本建成新時(shí)代文化高地(dì / de)、中國(guó)最佳旅遊目的(de)地(dì / de)、全國(guó)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融合發展樣闆地(dì / de),探索形成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高質量發展模式和(hé / huò)推動共同富裕的(de)有效路徑,數字化改革撬動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要(yào / yāo)突破,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促進共同富裕示範區取得明顯實質性進展,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業成爲(wéi / wèi)人(rén)民群衆緻富增收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渠道(dào),人(rén)民群衆的(de)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權益得到(dào)有效保障,共同富裕的(de)内生動力有效激發,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成爲(wéi / wèi)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的(de)牽引性載體和(hé / huò)标志性成果。
三、重點任務
(一(yī / yì /yí))構建現代産業體系,努力成爲(wéi / wèi)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高質量發展的(de)省域範例。落實構建新發展格局要(yào / yāo)求,充分釋放創業創新創造動能,提升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業競争優勢,推動文化産業、旅遊産業發展成爲(wéi / wèi)主導性産業,文化産業和(hé / huò)旅遊産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均達8%以(yǐ)上(shàng),旅遊業對國(guó)民經濟的(de)綜合貢獻率達19%。
1.提升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科研能力。以(yǐ)自主研發和(hé / huò)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爲(wéi / wèi)重要(yào / yāo)支撐,通過科技促進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生産方式、體驗方式、服務方式、管理模式的(de)創新。立足我省優勢,提升舞台燈光、機械、計算機控制系統等文化娛樂設施成套設備的(de)研究、開發、設計和(hé / huò)生産,加強絲織品文物、古陶瓷、古籍的(de)鑒定、保護、修複、複制等技術研究,開展雲展覽、雲娛樂、雲旅遊、線上(shàng)演播、數字藝術、沉浸式體驗等新興業态的(de)内容生成、定制消費、智慧服務和(hé / huò)共治管理的(de)關鍵技術研究,推進旅遊信息監測與管理技術、區域遊客承載量承載技術、旅遊數據智能采集和(hé / huò)統計分析技術等創新發展。加大(dà)對科研項目支持力度,完善立項制度,實施“揭榜挂帥”制,每年推出(chū)2-5項自主創新項目,支持一(yī / yì /yí)批國(guó)家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科技創新工程項目。建設省級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科技創新平台,創建10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國(guó)家旅遊科技示範園區、國(guó)家文化和(hé / huò)科技融合示範基地(dì / de),5個(gè)左右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部重點實驗室和(hé / huò)技術創新中心,10個(gè)左右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廳重點實驗室、技術創新中心;培育20家以(yǐ)上(shàng)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科技創新領軍企業。(廳科技與教育處、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,列第一(yī / yì /yí)位的(de)爲(wéi / wèi)牽頭單位,下同)
2.大(dà)力發展數字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業。出(chū)台《浙江省數字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》,着力建設全國(guó)數字文化創新發展高地(dì / de)。協同推進之(zhī)江文化産業帶等重要(yào / yāo)平台建設。高質量辦好中國(guó)國(guó)際動漫節、中國(guó)國(guó)際網絡文化博覽會、中國(guó)義烏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品交易博覽會。重點發展動漫、遊戲、數字音樂、網絡文化、數字文化裝備等優勢産業,以(yǐ)數字技術、聲光電技術、互聯網技術、虛拟現實技術等爲(wéi / wèi)手段,積極發展數字藝術。支持運用數字全息等技術發展虛拟現實交互旅遊場景,促進雲旅遊等新業态發展。推進傳統線下業态數字化改造和(hé / huò)轉型升級,促進文化産業上(shàng)線上(shàng)雲,形成數字文化産業新經濟實體。探索線上(shàng)文化産品展覽交易會等新模式。鼓勵數字文化與社交電商、網絡直播、短視頻等在(zài)線新經濟結合,發展直播帶貨等産業經濟新模式。壯大(dà)在(zài)線旅遊服務商(OTA)。認定30家左右數字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業示範基地(dì / de),支持一(yī / yì /yí)批數字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業重點項目(園區),打造數字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業“頭部陣營”。(廳産業發展處、廳市場管理處)
3.優化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業結構。打造特色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業集群,鞏固發展旅遊演藝、文化創意、文化會展、文化休閑娛樂、文化裝備制造等優勢文化産業。積極發展研學旅行、工業旅遊、中醫康養旅遊、運動休閑旅遊、郵輪旅遊等旅遊新業态。争取将舟山、甯波等市列入中國(guó)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,協調上(shàng)海将國(guó)際、國(guó)内郵輪線路延伸至浙江十大(dà)海島公園和(hé / huò)濱海景區景點,推動舟山、甯波、台州、洞頭等郵輪始發港和(hé / huò)訪問港建設;争取建成20 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 A 類通用機場,打造“浙東空中唐詩之(zhī)路”“空中看橫店”等低空旅遊項目;加快建設布局合理、公共服務完善的(de)自駕車旅居車旅遊目的(de)地(dì / de)200個(gè),建成自駕車、旅居車營地(dì / de)50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、旅遊驿站1000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。實施“領軍型、骨幹型、新銳型”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企業梯度培育計劃,培育1000家左右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優質企業,銜接納入“鳳凰行動”“雄鷹行動”“雛鷹行動”,争取新增上(shàng)市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企業5家以(yǐ)上(shàng),培育一(yī / yì /yí)批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獨角獸、準獨角獸、潛在(zài)獨角獸企業。全面提升中國(guó)義烏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品交易博覽會、國(guó)際海島旅遊大(dà)會、世界鄉村旅遊大(dà)會等重要(yào / yāo)展會平台。(廳産業發展處、廳公共服務處、廳資源開發處、廳對外合作交流處)
4.擴大(dà)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消費及投資。優化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消費政策,探索“假期銀行”制度,制定帶薪休假制度實施細則。精心打造100條文化主題旅遊精品線路,集成旅遊産品、市場營銷和(hé / huò)品牌打造等環節,促進旅遊消費。培育50個(gè)網絡消費、體驗消費、智能消費等新場景,開發假日旅遊新産品。豐富出(chū)遊方式選擇,提供團隊遊、自助遊、親子(zǐ)遊等多元旅遊産品和(hé / huò)線路。每年舉辦“浙江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消費季”。深化“詩畫浙江·百縣千碗”提升工程,夯實“百縣千碗”農都城市廚房等重點項目,到(dào)2025年建設800家“詩畫浙江·百縣千碗”體驗店(點),構建“百縣千碗”AR、VR講解、展示體系。探索建立全省重點文創和(hé / huò)旅遊商品名錄。積極創建國(guó)家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消費示範(試點)城市,建設一(yī / yì /yí)批國(guó)家級夜間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消費集聚區。實施“引客入浙”計劃,加大(dà)市場推介力度,持續赴重點旅遊客源地(dì / de)營銷,推出(chū)“惠遊浙江”體驗活動。發揮好浙江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業投融資服務平台作用,開展數據分析,促進投融資機構與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企業有機對接,力争“十四五”全省重大(dà)項目投資規模超過1萬億元。(廳消費專班、廳産業發展處、廳資源開發處、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宣傳推廣信息中心)
5.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與入境旅遊。實施海外文化市場拓展計劃,培育國(guó)家級文化出(chū)口重點企業和(hé / huò)項目100個(gè),積極創建國(guó)家文化出(chū)口基地(dì / de),推動義烏中國(guó)浙江藝術貿易國(guó)際合作區等文化貿易集聚發展高能級平台建設,支持文化企業參加境内外重要(yào / yāo)國(guó)際性文化展會,鼓勵有實力的(de)民營互聯網企業、電商平台等拓展海外市場。探索建立入境旅遊産業促進和(hé / huò)發展專項基金,争取開展出(chū)入境旅遊便利化改革試點,提振入境旅遊。豐富入境旅遊産品供給。在(zài)境外預訂、金融支付、網絡通信、醫療救助、語言标識等方面大(dà)力提升國(guó)際融合度。實施“詩畫浙江”品牌全球推廣計劃,探索建立5-10個(gè)浙江境外旅遊推廣中心(點)。發揮世界旅遊聯盟總部平台作用,利用世界互聯網大(dà)會、杭州亞運會、亞洲之(zhī)光國(guó)際藝術節等國(guó)際性活動的(de)主場優勢,全面推介浙江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。(廳對外合作交流處、廳産業發展處、廳資源開發處、廳宣傳專班、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宣傳推廣信息中心)
(二)打造新時(shí)代文化高地(dì / de),努力成爲(wéi / wèi)促進群衆精神富足的(de)省域範例。構建以(yǐ)文化力量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新格局,全民文化素養顯著提升,共同富裕的(de)文化自信顯著增強,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成爲(wéi / wèi)社會和(hé / huò)諧穩定的(de)“黏合劑”。文化事業費占财政支出(chū)比例達0.9%,人(rén)均年出(chū)遊率達6次以(yǐ)上(shàng),群衆的(de)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生活數量與質量雙提升,實現“富腦袋”與“富口袋”雙豐收。
1.實施浙江文化标識建設工程。以(yǐ)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碼工程爲(wéi / wèi)基礎,統籌串聯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資源普查、文化遺産保護、藝術創作表演、文化旅遊場景和(hé / huò)線路開發、文創産品研發、市場營銷、惠民服務、對外宣傳交流等各環節,形成文化建設的(de)工作鏈條,形成100個(gè)具有浙江辨識度的(de)文化“金名片”。開展“江南文化”研究和(hé / huò)品牌建設,推進浙東學派、永嘉學派、陽明文化等創新轉化,深入挖掘良渚文化、上(shàng)山文化、河姆渡文化、宋韻文化、南孔文化、和(hé / huò)合文化、錢塘江文明、絲瓷酒茶文化等,省、市、縣協同,2021年全面啓動建設,加快形成标志性成果。(廳公共服務處、廳基因解碼專班、廳藝術處、廳非物質文化遺産處、廳資源開發處、廳産業發展處、廳對外合作交流處、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)
2.實施紅色根脈傳承計劃。加強重大(dà)革命曆史題材創作,推出(chū)歌劇《紅船》等一(yī / yì /yí)批紅色藝術精品。實施百項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,打造一(yī / yì /yí)批充分彰顯浙江革命精神、有效助推當地(dì / de)經濟社會發展的(de)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标志性項目,守護紅色根脈,傳承紅色基因,凸顯浙江作爲(wéi / wèi)革命紅船起航地(dì / de)的(de)政治優勢。大(dà)力發展紅色旅遊,将“紅船精神”“浙西南革命精神”“大(dà)陳島墾荒精神”“楓橋經驗”等融入紅色旅遊線路設計、展陳展示、講解體驗,持續打造10個(gè)國(guó)家級和(hé / huò)8個(gè)省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,10條“尋訪紅色足迹、傳承紅色基因”主題精品旅遊線路;聯合上(shàng)海打造“重走一(yī / yì /yí)大(dà)路”主題紅色旅遊精品線路。加快完善70個(gè)省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資源點,結合愛國(guó)主義教育基地(dì / de)建設,創建一(yī / yì /yí)批紅色旅遊教育基地(dì / de)。(廳藝術處、廳資源開發處)
3.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。推進文明之(zhī)源大(dà)遺址群和(hé / huò)世界文化遺産群建設。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産、人(rén)類非物質文化遺産、國(guó)家考古遺址公園、國(guó)家級非遺館等高等級文化遺産相關項目。争取國(guó)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東海基地(dì / de)落戶浙江,啓動實施甯波象山定塘橫灣沉船等水下考古發掘項目。争創國(guó)家重點區域考古标本庫房、國(guó)家文化遺産科技創新中心。實施“千年古城”複興計劃,推廣“拯救老屋行動”,推進國(guó)保省保集中成片傳統村落保護項目,完成10000幢傳統民居的(de)搶救性保護。加強傳統工藝、傳統戲曲藝術等保護傳承,利用兩年時(shí)間,完成浙江戲曲劇種曲牌搶救保護。擦亮浙江小百花越劇品牌,建設越劇博物館,打造中國(guó)越劇文化中心。建設宋韻文化傳承展示中心。建設10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省級文化傳承生态保護區、50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浙江省戲曲之(zhī)鄉,培育100家浙江省非遺體驗基地(dì / de)、120家浙江省非遺生産性保護基地(dì / de)、130個(gè)非遺主題小鎮和(hé / huò)民俗文化村,評選一(yī / yì /yí)批優秀非遺旅遊商品。(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、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、廳非物質文化遺産處、廳藝術處)
4.創新對外文化交流傳播。完善交流傳播合作機制,提升合作平台,拓展交流渠道(dào),加快形成“世界看浙江”文化對外交流傳播的(de)特色與優勢。加強與“一(yī / yì /yí)帶一(yī / yì /yí)路”國(guó)家地(dì / de)區文化交流合作,建成“一(yī / yì /yí)帶一(yī / yì /yí)路”國(guó)際人(rén)文交流樞紐。實施浙江文化“出(chū)海計劃”,設立浙江省對外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交流精品項目庫,打造100項供海外交流推廣的(de)精品。建設國(guó)際絲綢之(zhī)路與跨文化交流中心、絲綢之(zhī)路文化研究院。建設30個(gè)左右省内國(guó)際人(rén)文交流基地(dì / de)。精心打造“絲路之(zhī)綢”“絲路之(zhī)茶”“絲路之(zhī)瓷”三大(dà)交流品牌,做強“浙江文化旅遊年(節)”“詩畫浙江與世界對話”等一(yī / yì /yí)批品牌交流活動,推進浙江“文化印記”海外宣傳。聘選一(yī / yì /yí)批傳播達人(rén)、“詩畫浙江”友好使者。發揮浙江省僑鄉優勢,以(yǐ)文化爲(wéi / wèi)紐帶,開發“尋根之(zhī)旅”産品,吸引廣大(dà)僑胞回鄉旅遊;利用好海外華僑優勢,開展海外“詩畫浙江”宣傳推廣。積極創建東亞文化之(zhī)都和(hé / huò)亞洲最佳旅遊城市。(廳對外合作交流處、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)
5.提升以(yǐ)文化人(rén)水平。通過豐富多彩的(de)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活動,促進文化力量轉變爲(wéi / wèi)精神力量。推動浙江文化基因與新時(shí)代有機結合,推進浙東學派、陽明心學、南孔儒學、和(hé / huò)合文化等創新轉化,大(dà)力弘揚新時(shí)代浙江精神,持續激發創新創造活力。文化爲(wéi / wèi)魂,旅遊爲(wéi / wèi)體,通過文藝演出(chū)、文化場館參觀、非遺體驗、參與文物保護等文化活動和(hé / huò)紅色旅遊、文化旅遊、導遊文化講解等旅遊體驗溫潤人(rén)民心靈,全面提高人(rén)的(de)文明程度,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爲(wéi / wèi)踐行、社會凝聚力顯著增強。培育慈善文化,弘揚慈善精神,促進“善行浙江”建設,引導高收入群體和(hé / huò)企業家向上(shàng)向善、關愛社會。指導推動企業文化建設,促進形成新型和(hé / huò)諧勞資關系。(廳公共服務處、廳基因解碼專班、廳藝術處、廳公共服務處、廳非物質文化遺産處、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)
(三)推動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公共服務提質增效,努力成爲(wéi / wèi)促進共建共享品質生活的(de)省域範例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先行省,“15分鍾品質文化生活圈”覆蓋城鄉,建成城鄉共享的(de)“智慧文化雲”,市、縣、鄉三級文化設施覆蓋達标率100%,縣級圖書館鄉鎮分館、縣級文化館鄉鎮分館覆蓋率均達100%。率先構建以(yǐ)均衡普惠爲(wéi / wèi)價值取向的(de)旅遊公共服務體系。提升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對幸福指數的(de)貢獻度,人(rén)民群衆對公共文化服務和(hé / huò)旅遊滿意度分别達85%、90%以(yǐ)上(shàng)。
1.實施新時(shí)代藝術精品創優工程。加強重大(dà)主題作品創作和(hé / huò)組織規劃,建立重大(dà)文藝創作項目“揭榜挂帥”機制,完善全周期文藝精品服務機制。提升浙江文藝創研中心。高質量辦好亞洲之(zhī)光國(guó)際藝術節、中國(guó)越劇藝術節等重大(dà)藝術活動;整合浙江省音樂舞蹈節、浙江省戲劇節、浙江曲藝雜技魔術節,設立浙江藝術節,集成打造藝術繁榮的(de)省級綜合性藝術展示平台。發揮全省各專業院團、藝術單位的(de)積極性,将共同富裕主題滲透到(dào)藝術創作之(zhī)中。計劃打造10部大(dà)型共同富裕題材文藝作品,100部小戲小品,1000幅書畫作品,10000幅攝影作品。實施共同富裕主題歌曲創作精品工程,推出(chū)30首左右優美動聽廣泛傳唱的(de)優秀歌曲。将共同富裕文化作品納入送文化活動重點内容,深入開展進校園、進社區、進企業、進農村文化禮堂活動,傳播共同富裕理念。(廳藝術處、廳公共服務處、廳對外合作交流處)
2.構建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。制定《關于(yú)高質量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先行省的(de)實施意見》,出(chū)台公共文化服務标準2.0版。協同相關部門建設之(zhī)江藝術長廊。建成之(zhī)江文化中心、浙江音樂廳新館、越劇博物館等一(yī / yì /yí)批文化地(dì / de)标。深入實施百城萬村文化惠民工程,實現“市有五館一(yī / yì /yí)院一(yī / yì /yí)廳,縣有四館一(yī / yì /yí)院,區有三館,鄉鎮(街道(dào))有綜合文化站,村有農村文化禮堂”。推進城市文化空間建設,建設700個(gè)“城市書房”;依托商業綜合體、綜合交通樞紐、文化創意園區、A級旅遊景區等場地(dì / de),創新打造融互聯網服務、數字閱讀、藝術展覽、文化沙龍等内容于(yú)一(yī / yì /yí)體的(de)“嵌入式”新型公共文化空間500個(gè)。推動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延伸到(dào)基層,每年送戲、送書、送展覽分别不(bù)少于(yú)2萬場、150萬冊、1000場,創新文化走親等文化惠民活動品牌。開展藝術振興鄉村計劃。規範鄉鎮(街道(dào))文化機構和(hé / huò)文化隊伍建設。支持公共文化機構業務幹部兼任駐村(社區)文化策劃師,建立基層服務點。推進鄉村文藝團隊“三團三社”(合唱團、民樂團、藝術團、文學社、攝影社、書畫社)建設,到(dào)“十四五”末數量達40000支。開展文化示範戶和(hé / huò)鄉村文化能人(rén)培育。深入實施“耕山播海”農村文藝骨幹免費培訓。探索推行浙江文化保障卡制度,讓廣大(dà)群衆享受普惠均等的(de)文化服務。(廳公共服務處、廳基建專班)
3.構建高水平旅遊公共服務體系。推進旅遊與交通融合發展試點,構建“快進慢遊”公共交通網絡,5A級旅遊景區所在(zài)縣(市、區)高鐵站覆蓋率達95%,實現5A級旅遊景區一(yī / yì /yí)級公路通達率達100%,4A級旅遊景區幹線公路通達率達95%,4A級旅遊景區連接線達到(dào)四級公路标準的(de)超93%。推進旅遊便民惠民服務,新建改擴建旅遊廁所1000個(gè),建立假日旅遊移動廁所戰略儲備制度;新建改擴建旅遊停車場300個(gè)。推動景區等公共場所服務大(dà)提升。優化旅遊公共信息供給,在(zài)旅遊景區、旅遊度假區、鄉村旅遊點、機場、車站、碼頭、高速公路服務區、商業步行街區等遊客集中區域建設旅遊服務中心或咨詢中心。實施智慧旅遊咨詢服務工程,依托“浙裏好玩”平台,建立市級分站點,實現全省旅遊公共服務信息互聯互通、共建共享。關注特殊遊客群體,健全無障礙旅遊公共服務标準。建立假日旅遊交通綜合治理機制,解決“停車難、行車堵”“如廁難”難題。(廳公共服務處、廳資源開發處、廳市場管理處、廳數字化專班、廳改革專班)
4.開展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教育公共服務。大(dà)力發展研學旅行,建立适合市場需求的(de)研學旅行産品體系,培育一(yī / yì /yí)批科普教育、曆史文化等省級研學旅行基地(dì / de)和(hé / huò)精品線路,争取創建5家以(yǐ)上(shàng)國(guó)家級研學旅行基地(dì / de)。大(dà)力普及藝術教育,爲(wéi / wèi)中小學生和(hé / huò)老年人(rén)開展音樂、舞蹈、美術等培訓,規範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管理。開展盲人(rén)音樂教育等,拓展視力障礙人(rén)群就(jiù)業路子(zǐ)。利用公共圖書館等文化陣地(dì / de),開展老年人(rén)數字應用技術等培訓。(廳科技與教育處、廳藝術處、廳産業發展處、廳公共服務處)
5.開展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健康公共服務。促進健康浙江建設,積極打造高品質的(de)中醫藥養生、溫泉度假、天然氧吧、森林氧吧等綠色康養旅遊産品,形成“養生、養心”康養旅遊新模式。打造50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浙江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遊示範基地(dì / de)、100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森林康養基地(dì / de)、100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海洋休閑度假養生基地(dì / de)、20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溫泉保健療養基地(dì / de)等康養旅遊基地(dì / de)和(hé / huò)10條精品療休養線路。探索發展音樂醫療。(廳産業發展處、廳資源開發處、廳科技與教育處)
(四)實施促進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,努力成爲(wéi / wèi)旅遊富民的(de)省域範例。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拓寬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領域就(jiù)業創業渠道(dào),吸納就(jiù)業人(rén)口占全社會就(jiù)業總人(rén)口達13%以(yǐ)上(shàng)。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富民增收的(de)效能充分顯現,其中,農村居民的(de)旅遊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(de)比重達13%以(yǐ)上(shàng),促進形成以(yǐ)中等收入群體爲(wéi / wèi)主體的(de)橄榄型社會結構。
1.促進旅遊就(jiù)業。實施鄉村旅遊精品工程,叠代升級鄉村旅遊标準,提升休閑農莊、農家樂、鄉村酒店、特色民宿、鄉旅客棧、自駕露營、戶外運動和(hé / huò)養老養生等産品質量,形成100個(gè)鄉村旅遊集群,使15萬名農村居民得到(dào)就(jiù)業。制訂《浙江省鄉村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運營導則》,“十四五”期間,培育100家鄉村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運營團隊、500名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運營師,增強鄉村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的(de)造血功能,擴大(dà)就(jiù)業容量。鼓勵鄉村旅遊企業優先吸納當地(dì / de)村民就(jiù)業。實施教育助力項目,發揮浙江旅遊職業學院、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等學校的(de)作用,深入各地(dì / de)設立“産學合作工作站”,指導鄉村旅遊提質升級;持續組織送教下鄉活動,重點面向“後富者”,每年開展10000名鄉村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一(yī / yì /yí)線從業人(rén)員技能提升大(dà)培訓。(廳資源開發處、廳科技與教育處)
2.支持旅遊創業。創建全國(guó)鄉村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創客創業創新試點省。培養鄉村旅遊帶頭人(rén)1000名。落實“兩進兩回”行動,搭建“青年回農村、鄉賢回農村”鄉村旅遊發展平台,辦好長三角鄉村文旅創客大(dà)會,推動各地(dì / de)成立鄉村旅遊創業指導中心,探索設立鄉村旅遊創業基金,支持當地(dì / de)村民和(hé / huò)回鄉人(rén)員參與鄉村旅遊經營和(hé / huò)服務。探索“入股聯營”村集體主導的(de)旅遊開發模式,吸收村民廣泛參與,建立村民合理利益分配機制試點。引導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龍頭企業發揮示範輻射作用,發揮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創業“孵化器”作用。實施中小微文化企業扶持計劃,支持青年創新創業。開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試點,支持創辦傳統技藝企業,開設手工藝等傳統産品制造工作室,振興1000項鄉村傳統工藝。(廳資源開發處、廳産業發展處、廳非物質文化遺産處)
3.實施萬戶農家旅遊緻富計劃。推進民宿經濟全産業鏈發展,深化民宿(農家樂)助力鄉村振興改革試點,到(dào)2025年,鄉村民宿超過2.2萬家,經營總收入比“十三五”增長50%以(yǐ)上(shàng),全面促進我省鄉村旅遊富民增收。開展先富村、先富戶“緻富經”推廣行動,推動先富帶後富、快富帶慢富。支持有能力的(de)農民利用自有資産發展民宿、休閑農業旅遊等相關産業,不(bù)斷增加經營性收入。通過發展鄉村民宿,使10000戶農村家庭年旅遊經營收入超20萬元。挖掘鄉村美食文化,振興農家特色小吃、傳統手工制作等“鄉愁”産業,舉辦鄉村民宿伴手禮大(dà)賽,促進農産品精加工和(hé / huò)銷售,增加農民收入。到(dào)2025年,鄉村旅遊帶動農産品銷售收入達120億元,占鄉村旅遊經營收入17%以(yǐ)上(shàng)。(廳資源開發處、廳産業發展處、廳非物質文化遺産處)
4.增加農民财産性收入。鼓勵農民盤活存量資産資源,将土地(dì / de)、房屋等資産,以(yǐ)出(chū)租、入股等方式與鄉村旅遊合作社、旅遊企業合作,獲得财産性收益。指導有條件的(de)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鄉村旅遊發展合作社,以(yǐ)出(chū)租、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(dì / de),讓村民共享旅遊收入。總結衢州“鄉村旅遊根據地(dì / de)”做法,發揮旅行社協會作用,推廣“旅遊公司+村集體+村民”整村運營模式,帶動農民緻富。(廳資源開發處、廳市場管理處)
(五)抓重點補短闆促提升,努力成爲(wéi / wèi)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(de)省域範例。建立省域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發展制度體系和(hé / huò)标準體系,補齊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發展短闆,先行探索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建設,全省各縣(市、區)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均不(bù)低于(yú)5%,地(dì / de)區人(rén)均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總收入最高最低倍差小于(yú)2.1。
1.推進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标準化建設。深入實施《浙江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标準化建設行動計劃(2019-2022)》,建成覆蓋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各領域、支撐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(de)标準體系,以(yǐ)标準化促進省域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和(hé / huò)區域協調發展。制定《博物館教育服務規範》《景區數字化服務規範》《旅遊驿站建設和(hé / huò)管理規範》等10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省級地(dì / de)方新标準。承擔制修訂《公共美術館服務規範》《旅遊購物場所服務質量要(yào / yāo)求》等5個(gè)左右國(guó)家标準、行業标準。探索标準“走出(chū)去”,争取設立旅遊國(guó)際化标準研究基地(dì / de),提出(chū)《在(zài)線旅遊咨詢服務指南》等國(guó)際标準提案。推進長三角标準化合作,推動《文化志願者管理與服務規範》等标準成爲(wéi / wèi)區域協同标準。(廳标準化專班、廳資源開發處、廳産業發展處、廳市場管理處、廳科技與教育處、廳藝術處、廳公共服務處、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)
2.建設共同富裕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現代化基本單元。與未來(lái)城市、未來(lái)社區、未來(lái)鄉村、未來(lái)交通充分銜接,打造在(zài)全國(guó)有影響力的(de)“未來(lái)文化和(hé / huò)未來(lái)旅遊先行區”。制定《未來(lái)社區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規範》,建設100個(gè)未來(lái)社區公共文化空間。開展未來(lái)鄉村文化建設試點,制定《未來(lái)鄉村文化建設工作指南》,建成1000個(gè)呈現未來(lái)元素、彰顯江南韻味的(de)示範性鄉村文化新社區。突出(chū)綠色發展、人(rén)性化高品質服務、未來(lái)科技運用、數字賦能等要(yào / yāo)素,探索未來(lái)鄉村旅遊模式,建設未來(lái)景區、未來(lái)度假區、未來(lái)風情小鎮、未來(lái)酒店、未來(lái)民宿、未來(lái)旅行社等未來(lái)系列旅遊産品,分類制定認定标準,更好滿足群衆未來(lái)生活需求。(廳公共服務處、廳資源開發處、廳市場管理處)
3.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。加快實施四大(dà)都市區、杭甬“雙城記”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建設規劃,推進城市文化地(dì / de)标、文化公園、古建築保護、雕塑和(hé / huò)文化街區等特色文化建設,全面提升城鎮景觀風貌和(hé / huò)文化品位。深入推進全域旅遊“百千萬”工程,到(dào)2025年全省景區城、景區鎮覆蓋率分别達100%、70%,提升城鎮品質,促進地(dì / de)方經濟社會發展。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(de)休閑旅遊、民俗文化傳承等魅力小鎮。建設城鎮文化聯合體,深入推進縣級圖書館、文化館總分館建設,建成圖書館分館1500家,文化館分館1000家,探索圖書館文化館企業分館建設。(廳公共服務處、廳資源開發處、廳非物質文化遺産處、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)
4.支持山區26縣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跨越式發展。挖掘山區26縣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發展優勢和(hé / huò)潛力,促進區域協調發展。全力争取批複浙皖閩贛國(guó)家生态旅遊協作區總體方案并組織實施。到(dào)2025 年,實現山區26縣旅遊總産出(chū)、遊客總人(rén)次年均分别增長5%以(yǐ)上(shàng);省級全域旅遊示範縣(市、區)覆蓋率100%,實現縣縣有4A級旅遊景區、省級旅遊度假區;50%以(yǐ)上(shàng)的(de)縣有5A級旅遊景區、國(guó)家級旅遊度假區;成功培育10家左右千萬級核心大(dà)景區。發揮全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業投融資平台作用,會同相關部門支持龍泉青瓷寶劍、龍遊宣紙、磐安五味、松陽香茶、景甯惠明茶、開化根雕、青田石雕、遂昌黑陶、江山西硯等曆史經典産業,各縣(市、區)曆史經典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%以(yǐ)上(shàng)。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,支持山區26縣重大(dà)項目招引,加大(dà)市場推介力度。(廳資源開發處、廳産業發展處、廳非物質文化遺産處、廳對口專班)
5.加強對西藏、新疆、青海、四川等地(dì / de)對口地(dì / de)區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協作工作。完善對西部協作機制。在(zài)文化建設、遺産保護、旅遊開發、藝術創作、互送客源、人(rén)文交流、人(rén)員培訓、人(rén)才共享等方面,構建全方位、多層次、寬領域協作體系。深入實施“文化潤疆、旅遊興疆”等幫扶工程,豐富創新協作和(hé / huò)支援方式,打造全國(guó)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協作和(hé / huò)支援“金名片”。推廣複制浙江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經驗模式。(廳對口專班)
(六)大(dà)力推進全域旅遊示範省建設,努力成爲(wéi / wèi)把生态優勢轉化爲(wéi / wèi)發展優勢主渠道(dào)的(de)省域範例。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拓展綠水青山就(jiù)是(shì)金山銀山轉化通道(dào),推動旅遊成爲(wéi / wèi)GEP轉化爲(wéi / wèi)GDP的(de)有效路徑,文明旅遊、綠色出(chū)行成爲(wéi / wèi)全社會共識,建成“處處能旅遊、時(shí)時(shí)可旅遊、行行加旅遊、人(rén)人(rén)享旅遊”美麗大(dà)花園,“詩畫浙江”金名片擦得更亮。
1.加快生态旅遊發展。立足美麗浙江建設,把生态綠色作爲(wéi / wèi)旅遊業發展的(de)底色,通過生态估值、生态信貸等途徑,探索生态旅遊資源價值實現機制,把生态優勢轉化爲(wéi / wèi)旅遊發展優勢,把GEP轉化爲(wéi / wèi)GDP。發展生态爲(wéi / wèi)底色的(de)特色旅遊,制定實施《浙江省海洋旅遊發展規劃》,全面建成十大(dà)海島公園,探索海上(shàng)綠水青山就(jiù)是(shì)金山銀山理念旅遊轉化路徑,建設國(guó)際濱水旅遊目的(de)地(dì / de);創新發展以(yǐ)十大(dà)名山公園爲(wéi / wèi)示範的(de)山地(dì / de)旅遊,豐富生态旅遊産品。創建一(yī / yì /yí)批國(guó)家級生态旅遊示範區。支持新時(shí)代浙江(安吉)縣域踐行“兩山”理念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。以(yǐ)浙江自然博物院爲(wéi / wèi)示範,以(yǐ)公共文化場館、生态旅遊區爲(wéi / wèi)依托,建成一(yī / yì /yí)批生态文化長廊和(hé / huò)生态文化展示館。(廳資源開發處、廳産業發展處、廳公共服務處、廳政策法規處、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)
2.建成全域旅遊示範省。推動70%以(yǐ)上(shàng)縣(市、區)創建成爲(wéi / wèi)省級全域旅遊示範縣(市、區),建成全省大(dà)花園、全域大(dà)景區。開展旅遊業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,打造1萬個(gè)“微改造”示範點,提升旅遊業人(rén)性化、現代化、集約化、品質化、國(guó)際化水平。打造高能級生态旅遊吸引物,建設2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富有文化底蘊的(de)世界級旅遊景區和(hé / huò)度假區,打造文化特色明顯的(de)國(guó)家級旅遊休閑城市3-5個(gè)、街區10-15個(gè),培育千萬級核心大(dà)景區35家以(yǐ)上(shàng),新增5A級旅遊景區3家,新增國(guó)家級旅遊度假區3家、省級旅遊度假區5-10家,建成國(guó)家級旅遊度假區聯盟;推出(chū)品質飯店200家,建成等級民宿1200家、民宿集聚區50個(gè)。培育旅遊景區和(hé / huò)度假區專業運營公司,通過托管等模式,實現資源要(yào / yāo)素優化配置,提升發展質量。(廳資源開發處、廳市場管理處、廳産業發展處)
3.推進旅遊領域生态文明建設。全面落實垃圾分類管理規定,治理塑料污染。到(dào)2023年底,所有A級旅遊景區、旅遊度假區、星級飯店、等級民宿不(bù)再主動提供一(yī / yì /yí)次性塑料用品。指導各類旅遊企業綠色化低碳化發展,實現節水節電節能、綠色低碳标準達标。全面實現濱水、山地(dì / de)等旅遊景區污水集中處理。建立生态評價制度,改善旅遊景區、旅遊度假區、旅遊休閑區、國(guó)家公園、生态旅遊島等生态環境。4A級以(yǐ)上(shàng)旅遊景區全部建成生态停車場并配備新能源汽車充電設備。旅遊廁所實現生态化。建設500家以(yǐ)上(shàng)“綠色飯店”。制定《全省旅遊綠色消費指南》。推行文明出(chū)遊,整治旅遊不(bù)文明頑疾陋習。制定實施《關于(yú)促進碳達峰碳中和(hé / huò)工作的(de)指導意見》。(廳市場管理處、廳資源開發處、廳公共服務處、廳政策法規處)
(七)探索有效治理方式,努力成爲(wéi / wèi)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現代化治理的(de)省域範例。叠代升級治理理念與手段,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領域安全風險有效管控,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法治保障體系健全完善,整體智治體系基本建成。
1.推進“最多跑一(yī / yì /yí)地(dì / de)”改革。完善旅遊公共服務協調機制,推動旅遊投訴處理與公安、市場監管、法律服務、人(rén)民調解協同的(de)監管模式,推進旅遊行政調解納入當地(dì / de)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,實現糾紛化解“最多跑一(yī / yì /yí)地(dì / de)”。完善旅遊投訴機制,用好旅遊服務熱線,确保旅遊投訴結案率在(zài)95%以(yǐ)上(shàng)。(廳執法指導監督處)
2.推進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法治建設。加強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立法研究,争取出(chū)台地(dì / de)方性法規《浙江省公共圖書館條例》和(hé / huò)政府規章《浙江省鄉村旅遊促進辦法》,争取修訂《浙江省旅遊條例》《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條例》《浙江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》。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,健全知識産權保護機制,協同相關部門加大(dà)對文化産品和(hé / huò)旅遊商品商标、專利的(de)保護力度,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(de)市場規則。健全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監管績效考評制度,完善全省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權力清單、“雙随機、一(yī / yì /yí)公開”和(hé / huò)自由裁量權細化标準。加強對鄉鎮(街道(dào))基層一(yī / yì /yí)支隊伍管執法試點工作的(de)指導和(hé / huò)業務監督。實施《法治文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》,力争形成法治文化建設标志性成果。(廳政策法規處、廳公共服務處、廳資源開發處、廳非物質文化遺産處、廳科技與教育處、廳執法指導監督處、局綜合處)
3.構建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信用體系。持續打造“浙江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行業信用監管平台”,深化行業信用評價體系、分類監管體系和(hé / huò)應用體系建設。推進信用記錄,完善信用檔案。拓展完善行業評價指标體系,實現監管事項和(hé / huò)監管對象全覆蓋。開展旅遊行業誠信創建活動,評定200家“誠信企業”。推廣旅遊購物“30天無理由退貨”。建立信用産品體系,研發信用指數、信用預警等産品。加大(dà)誠信應用,把誠信經營管理列爲(wéi / wèi)景區、飯店、旅行社、民宿等評等定級的(de)重要(yào / yāo)内容。拓展“信用+公共服務”等社會應用場景,在(zài)旅遊服務、融資信貸等方面爲(wéi / wèi)守信主體提供便利和(hé / huò)優惠。依托信用評價結果,優化文化市場主體信用分級分類監管。(廳市場管理處)
4.創新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安全管理。開展全省文物大(dà)排查大(dà)整治大(dà)提升三年攻堅行動,在(zài)全省範圍内全面推行文物安全聯系制度,全面摸清全省文物安全隐患底數,壓實文物安全主體責任、監管責任和(hé / huò)直接責任,确保省級以(yǐ)上(shàng)文物保護單位安全檔案建檔率100%,重大(dà)安全隐患整改率100%,文物法人(rén)違法案件立案率100%。探索不(bù)可移動文物數智治理,提升館藏文物管理能力。協調推動相關部門深入開展旅遊景區、旅遊包車、火災、特種設備、食品安全、疫情防控等各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,強化對玻璃棧道(dào)、滑翔傘、懸崖秋千、蹦極等旅遊新業态項目安全監管,完善旅遊新業态安全監管工作機制。探索建立旅遊有償救援試點,拟定《關于(yú)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加強遊客安全管理的(de)意見》。壓實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領域意識形态安全管理責任。指導督促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經營單位健全風險防控和(hé / huò)隐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。(廳執法指導監督處、廳宣傳專班、廳辦公室、局文物安全與督察處、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宣傳推廣信息中心)
(八)積極創新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體制機制,努力成爲(wéi / wèi)共同富裕改革探索的(de)省域範例。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爲(wéi / wèi)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(de)最大(dà)動能,錨定重點領域和(hé / huò)關鍵環節,以(yǐ)數字化改革有效撬動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體制機制創新,推動有爲(wéi / wèi)政府和(hé / huò)有效市場更好結合,形成領航态勢和(hé / huò)領先優勢。
1.推進數字化改革。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消除城鄉、地(dì / de)區發展差距,發揮數字化改革對共同富裕的(de)放大(dà)、疊加和(hé / huò)倍增效應。構建“1+4+N”的(de)數字化改革總框架,實現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領域整體智治。深化“一(yī / yì /yí)件事”綜合集成改革,推進數字賦能、流程再造,創新“一(yī / yì /yí)窗受理、集成服務、一(yī / yì /yí)次辦結”服務模式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提升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企業的(de)便利度和(hé / huò)獲得感。構建浙江省智慧文旅大(dà)腦。打造基于(yú)大(dà)數據的(de)“數據采集+監測評價+決策實施+市場反饋”的(de)閉環體系,爲(wéi / wèi)促進共同富裕提供數據分析和(hé / huò)決策支撐。一(yī / yì /yí)窗集成“浙裏好玩”暢遊浙江服務平台,普及掃碼入園、刷臉通行、無接觸服務等智慧服務。推動“智慧文化雲”功能升級,建成一(yī / yì /yí)批智慧文化場館,建設公共文化多跨應用場景。打造“文E家”“文化禮堂家”等應用場景,加強網上(shàng)文化産品供給。實施景區、文博場館“預約服務”制度,構建“無預約、不(bù)旅遊(不(bù)參觀)”管理新機制。形成互聯網+執法業務閉環,實現所有執法事項網上(shàng)辦、掌上(shàng)辦,全程留痕可追溯。(廳數字化專班、廳局機關各處室)
2.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。推進職能轉變、簡政放權,探索涉外涉港澳台營業性演出(chū)審批、經營性互聯網文化單位設立、演出(chū)經紀機構設立等審批事項的(de)改革,由設區市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行政部門審批後報省級主管部門審核備案,建立責權一(yī / yì /yí)緻、管理協同的(de)市場管理機制。對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領域涉企經營許可有關事項實行告知承諾、優化審批服務等方式,優化辦事流程。深化證照分離事項改革,聚焦跨部門數據共享和(hé / huò)業務協同,建立健全便民高效、标準統一(yī / yì /yí)、協同互信的(de)政務服務“全省通辦”機制。(廳市場管理處、廳改革專班、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、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)
3.構建區域協作機制。秉承資源共享、市場共拓、品牌共創原則,創新長三角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聯盟合作平台建設,完善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發展體制機制,加快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制度創新和(hé / huò)經驗複制。推出(chū)長三角社保卡“一(yī / yì /yí)卡通”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系列應用場景。以(yǐ)項目合作爲(wéi / wèi)切入點,推動高等級旅遊景區和(hé / huò)度假區強強聯合,合力打造杭黃自然生态和(hé / huò)文化旅遊廊道(dào)、環太湖休閑度假區集群、江南水鄉古鎮生态文化旅遊圈,聯合申報世界級旅遊景區和(hé / huò)度假區,形成一(yī / yì /yí)批具有國(guó)際影響力的(de)高端旅遊産品。探索“暢遊長三角”“旅遊護照”等市場聯動措施,強化旅遊推廣聯盟,通過聯合策劃、組織境内外旅遊市場推廣營銷,推廣長三角整體旅遊形象資源。制定互相認可的(de)旅遊市場負面清單,發布旅遊行業“紅黑榜”,構建長三角旅遊市場誠信體系。共建假日旅遊、旅遊景區大(dà)客流預警等信息聯合發布和(hé / huò)共享機制。支持長三角生态綠色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發展示範區嘉善片區旅遊發展。探索省域内區域協調發展改革,推進杭紹甬、甬舟、湖嘉、衢麗等省内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發展。(廳長三角專班、廳資源開發處、廳産業發展處、廳對外合作交流處、廳市場管理處、廳政策法規處、廳執法指導監督處、廳公共服務處、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、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)
4.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。探索制定文旅融合評價體系。發布市域文旅融合發展指數。深化省級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業融合試驗區建設。打造國(guó)家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業融合示範區、國(guó)家體育旅遊示範區。實施百個(gè)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IP培育工程。實施文化資源轉化利用計劃,打造文化底蘊深厚、文化特色明顯的(de)旅遊景區和(hé / huò)線路。推進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,探索文化場館景區化建設,重點推動100個(gè)博物館、美術館等創建成爲(wéi / wèi)A級旅遊景區。推進“文化潤景”計劃,以(yǐ)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爲(wéi / wèi)手段将文化有機融入現有旅遊産品。探索試行重大(dà)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項目文化評價制度。(廳政策法規處、廳科技與教育處、廳公共服務處、廳藝術處、廳資源開發處、廳産業發展處、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)
5.探索自貿區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改革發展。學習借鑒海南等地(dì / de)自貿區政策,與省自貿辦聯合出(chū)台《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發展改革工作方案》,統籌推進杭州、甯波、舟山、金義四個(gè)片區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改革創新。積極探索保稅免稅購物旅遊,在(zài)自貿區設立50家以(yǐ)上(shàng)跨境保稅免稅店。推進國(guó)際郵輪港建設,積極開拓國(guó)内外郵輪航線,推進舟山郵輪始發港常态化運營,依托普陀山的(de)國(guó)際影響力和(hé / huò)知名度,力争舟山郵輪港口參與中資方便旗郵輪公海遊試點。開展文化藝術品展示、交易、保稅拍賣等服務,構築以(yǐ)電子(zǐ)交易、倉儲物流、融資結算、信息服務爲(wéi / wèi)支撐的(de)綜合服務平台,面向全世界開展文化藝術品全産業鏈服務;建設國(guó)際文化藝術品展示交易中心和(hé / huò)文物鑒定修複中心,設立文化藝術品基金,積極促進文物回流。建設世界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小商品自由貿易中心。推動自貿區景區化建設。(廳産業發展處、廳資源開發處、廳市場管理處、廳對外合作交流處、廳改革專班、局博物館和(hé / huò)社會文物處)
6.深化國(guó)有文藝院團改革。全省國(guó)有文藝院團高質量發展指數達标率達100%,推動市級國(guó)有文藝院團實現全覆蓋。明确院團定位,進行分類指導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完善财政、人(rén)事、收入分配等各項政策,加強内部管理機制改革,積極拓展演出(chū)市場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增強活力。建立健全扶持優秀劇本創作、促進劇目生産表演、鼓勵演職員多演出(chū)的(de)工作機制。整合國(guó)有文藝院團劇目、劇場資源,組建浙江舞台藝術演出(chū)院線。發展數智文藝,推動藝術線上(shàng)傳播、應用場景、大(dà)數據管理和(hé / huò)智慧營銷等模式創新。多渠道(dào)引聚高層次文藝人(rén)才。推動“文教結合、校團(館)合作”,鼓勵國(guó)有文藝院團與高等院校、職業院校開展合作,聯合培養藝術人(rén)才。支持有條件的(de)國(guó)有文藝院團開辦藝術培訓學校。重點打造5個(gè)左右高水平、國(guó)内一(yī / yì /yí)流的(de)國(guó)有文藝院團,争取20家國(guó)有文藝院團進入全國(guó)重點藝術院團名錄。(廳藝術處、廳人(rén)事處、廳财務處、廳科技與教育處、廳改革專班、廳人(rén)才專班、廳數字化改革專班)
7.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。分類推進國(guó)有博物館、非國(guó)有博物館理事會制度建設。探索開展國(guó)有博物館資産所有權、藏品歸屬權、開放運營權分置改革試點。推動博物館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,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展覽、教育和(hé / huò)文創開發。鼓勵各級博物館依托館藏文物資源,推進文化創意産品開發與營銷,扶持“浙江省文瀾閣博物館商店聯盟”發展。健全激勵機制,博物館開展陳列展覽策劃、教育項目設計、文創産品研發取得的(de)事業收入、經營收入和(hé / huò)其他(tā)收入等,按規定納入本單位預算統一(yī / yì /yí)管理,可用于(yú)藏品征集、事業發展和(hé / huò)對符合規定的(de)人(rén)員予以(yǐ)績效獎勵等。探索開展“類博物館”培育。實施博物館質量提升“一(yī / yì /yí)十百千”計劃,争創1家世界一(yī / yì /yí)流博物館,建設國(guó)内領先博物館10家,國(guó)家等級博物館總數達100家,建設鄉村博物館(展示館)1000家。(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)
8.完善社會化參與機制。深入探索文化事業單位社會化管理運營機制,推廣公共文化服務“文化管家”等運營管理模式,探索引入社會力量代管托管中小博物館運營機制,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。允許社會力量參與國(guó)有企業改革,積極引入其他(tā)國(guó)有資本或各類非國(guó)有資本實現混合制改革,全面建立靈活高效的(de)市場化經營機制。支持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發展,在(zài)股份合作、人(rén)才共享、政府購買服務、旅遊演藝、展演平台搭建、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積極探索。完善文物、非遺手工藝作品、美術作品捐贈獎勵制度,拓展藏品入藏渠道(dào),鼓勵群衆向博物館、非遺館、美術館無償捐贈藏品。支持和(hé / huò)規範民辦文化機構建設,通過政府購買、項目補助等措施,促進各類社會文化機構參與公共文化服務。完善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志願服務機制。(廳社會組織專班、廳公共服務處、廳藝術處、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)
9.創新人(rén)才培養機制。支持浙江音樂學院、浙江旅遊職業學院、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深化辦學體制改革,不(bù)斷提高辦學質量和(hé / huò)水平。積極探索建立藝術人(rén)才從中小學到(dào)高等教育的(de)一(yī / yì /yí)體化人(rén)才培養體系。完善舞台藝術“1111”人(rén)才培養、新松計劃、新鼎計劃等培養新模式,啓動浙籍文藝名家回歸計劃,引聚20名左右國(guó)内外高層次藝術人(rén)才,建成20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文藝名家工作室。培育80個(gè)左右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導師工作室。實施柔性引進人(rén)才激勵支持政策,實行年薪制、協議工資制、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(de)分配形式,吸引高端人(rén)才、緊缺人(rén)才。實施基層文化人(rén)才隊伍振興計劃和(hé / huò)藝術教育築基計劃,大(dà)力培養非遺傳承人(rén)和(hé / huò)民間藝人(rén)、鄉村旅遊講解員,每年挖掘培育鄉村文化能人(rén)1000名以(yǐ)上(shàng)。(廳人(rén)事處、廳人(rén)才專班、廳科技與教育處、廳藝術處、廳公共服務處、廳非物質文化遺産處、廳資源開發處、廳産業發展處、局綜合處)
四、組織實施
(一(yī / yì /yí))加強黨的(de)全面領導。堅持把黨的(de)政治建設擺在(zài)首位,把黨的(de)領導貫穿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促進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(de)全過程、各領域、各環節,深化領導班子(zǐ)政治建設,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(hé / huò)黨員先鋒模範作用。打造忠誠幹淨擔當的(de)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,提高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幹部推進現代化建設和(hé / huò)共同富裕的(de)新能力。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、監督責任,營造風清氣正政治生态,建設清廉文化高地(dì / de)。(廳直屬機關黨委、廳機關紀委)
(二)強化組織領導。成立廳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領導小組和(hé / huò)專項小組,廳主要(yào / yāo)領導任組長,加強組織領導和(hé / huò)統籌協調,廳黨組定期聽取工作進展情況彙報,研究解決重大(dà)問題。明确目标體系、工作體系、政策體系和(hé / huò)評價體系,加強工作任務梳理與責任分解,建立清單化推進機制,形成工作閉環管理體系。建立省地(dì / de)聯動的(de)抓落實工作機制,形成上(shàng)下聯動、協同推進的(de)工作格局。發揮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智庫的(de)作用,爲(wéi / wèi)示範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。(廳政策法規處、廳辦公室)
(三)完善政策制度。積極争取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部、國(guó)家文物局制定出(chū)台專項政策,優先将本領域改革試點、探索示範任務賦予浙江。用足用好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共有政策和(hé / huò)鄉村振興、山區26縣發展等既有支持政策,積極争取新的(de)增量政策。對利用低丘緩坡資源建設的(de)旅遊項目,繼續适用“坡地(dì / de)村鎮”政策;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(dì / de)入市工作,實現與國(guó)有土地(dì / de)同等入市、同權同價,進一(yī / yì /yí)步激活農村土地(dì / de)要(yào / yāo)素市場;每年安排1000畝規劃建設用地(dì / de)指标,對山區26縣中旅遊業發展前10名的(de)縣(市、區)予以(yǐ)獎勵;山區26縣由政府投資且經省發改委立項的(de)優質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項目,給予新增建設用地(dì / de)計劃指标支持。深化與金融機構戰略合作,鼓勵金融機構加大(dà)對民營小微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企業的(de)信貸支持,提升信用貸款發放占比。推進旅行社保證金改革,開展保險直接替代現金或銀行保函交納保證金試點工作。幫助旅遊企業拓展旅遊消費客源市場,鼓勵旅遊企業爲(wéi / wèi)相關單位黨建主題研修活動、黨史學習等活動服務,爲(wéi / wèi)機關和(hé / huò)企事業單位工會春秋遊活動、公務活動提供服務,鼓勵委托旅行社代理安排交通、住宿、餐飲、會務等事項。(廳政策法規處、廳資源開發處、廳産業發展處、廳市場管理處、廳财務處)
(四)建立争先創優機制。強化前列意識、标杆意識和(hé / huò)示範意識,鼓勵和(hé / huò)支持創新試點,率先形成創新性、突破性制度成果,打造最佳實踐,以(yǐ)點帶面推進整體突破。定期命名一(yī / yì /yí)批省級試點,評選表彰一(yī / yì /yí)批試點,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的(de)标志性成果。建立最佳實踐總結推廣機制,總結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中的(de)好經驗好做法,及時(shí)向全國(guó)複制推廣。加強對先進典型和(hé / huò)經驗的(de)宣傳,營造良好輿論氛圍。(廳政策法規處、廳宣傳專班、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宣傳推廣信息中心)
(五)實施考核評價。開展比較研究,對标發達國(guó)家、國(guó)内先進省(市),查找差距,制定對策。探索設立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評價體系,建立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促進共同富裕實現度測度标準和(hé / huò)方法。突出(chū)重點,開展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産業增加值占GDP比重、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富民貢獻率、公共文化服務質量、群衆和(hé / huò)遊客滿意度等考核評價。推進文化和(hé / huò)旅遊統計改革。把共同富裕重點項目實施情況納入對廳局機關處室(專班)和(hé / huò)廳屬單位的(de)年度目标責任制考核,納入廳重點工作督查内容,強化督促、檢查和(hé / huò)考核工作,定期通報任務落實進度和(hé / huò)成效,完善問題反饋整改機制。(廳政策法規處、廳辦公室、廳人(rén)事處、廳科技與教育處)